現場管理千頭萬緒,基本要素卻只有三個:人、物、場所;現場情況千變萬化,歸結起來只有“兩流”:物流和信息流。 作為現場管理者,不論是生產經理、生產主管、車間主任、領班、班組長,還是改善工程師、IE工程師、質檢工程師,必須對這三要素和兩流作細致的分析和研究,從中發現問題、分析原因、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來。 本文為現場管理者提供一個對現場管理分析和創造的思路和工具,這樣就可以少些資金投入,先從科學管理中要效率和效益。 PART 01 工藝流程查一查 描述一個過程的步驟和傳遞路線的圖示叫流程圖。它包括工作流程和工藝流程兩大類,但實質是一樣的,用它可以將復雜的過程用形象的圖示來表示。 工藝流程或工作流程是一個單位工藝或工作的總路線,它形象反映了工藝或工作的程序、部門和工序的連接、判定或檢查后的處理程序, 到一個企業或某一部門查找問題,應該從流程開始,“順藤摸瓜”分析現有生產、工作的全過程,哪些工藝流程不合理, 哪些地方出現了倒流,哪些地方出現了停頓,哪些工藝路線和環節可以取消、合并、簡化? 分析判斷流程圖每個環節是否處于受控狀態?檢驗是否能起到把關作用?各部門橫向聯系是否到位? 是否通暢?是否需要構建或增加新的通路?由流程圖的各個環節及傳遞路線,分析現有各部門的工作職能是否到位,是否要對現有機構進行調整或重組? PART 02 平面圖上調一調 有些工廠在建廠初期就沒有對工地布置和設備布置進行過精心設計,或是由于生產的不斷發展,設備的不斷添置,打亂了布局。 或是由于產品結構的變化,造成了廠房或設備布置不合理,從而使產品和工件在生產時運輸路線過長,這是每時每刻都在制造浪費的隱患,必須下決心改變。 在工藝流程圖上是看不到平面路線的,流程圖上一個箭頭實際可能走幾十米,所以還要進一步在平面布置圖上去找效益。 通過分析作業方式和設備的配置,按生產流程的流動方向,有無重復路線和倒流情況,找出不合理的部分, 合理調整和設計一種新的布局,來縮短工藝路線和操作者的行走距離,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。 很多時候,我們不得不驚訝,一個小小的改動,結果是一臺設備的移動會帶來幾十米甚至上百米距離的節省,甚至節省出更多的空間。 PART 03 生產線上算一算 生產線和流水線應該按照一致的節拍進行,生產才能均衡。有的企業生產常常出現“前面干,后面看,前面提前走,后面在加班”的局面。 造成的原因一個是移動方式不合理,另一個就是節拍不均衡。 一個由許多塊長短不同的木板箍成的木桶,決定其容量大小的并非其中最長的那塊木板,而是其中最短的那塊木板。 同樣,在流水線上,干得最慢的人就是決定流水線最終效率的人。生產線或流水線的平衡效率=各工序凈作業時間的總和/最長工序的作業時間×人員數。 很多生產流水線的平衡率常常不到50%,如果把時間長的工序通過簡化,提速、換人、或拆分的方法,對時間短的工序通過裁并、增加等等手法來平衡流水線。 整個生產線的生產效率就會大大提高,個別工序緩慢而導致的窩工和堆積就會消除。
|